装修问答
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 装修问答
装修问答
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装修问答

装修问答

被商业化裹挟的乌镇南栅

发布时间:2025-02-06 23:21:35

乌镇东栅和西栅的 旅游 开发早已完成,成功引领江南古镇游的蓬勃兴起。

那一句“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吸引了多少游客踏上了寻访“诗和远方”的旅程!

在乌镇,除了东栅和西栅,还有尚未 旅游 开发的南栅,老宅也是临水而居的布局。

在东栅和西栅的辐射下,它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呢?

第一次来南栅,不知道入口在哪里,停好车后看到这个烟囱很吸引人,循着而来,无意中发现旁边有条弄堂通向主路。

弄堂里看到的水塔,和碉堡有些相似,应该有些年头了。

弄堂很短,马上转入主路,主路叫南大街,是南栅的主要街区。

在南大街看到的第一家老宅是沈公馆。

沈公馆是清朝贡生沈善保(字和甫,1869-1939)的老宅,沈老先生是乌镇中西学堂(植材小学前身)的创始人,校长。

一代文豪茅盾先生年幼时曾入读该校。

题写“沈公馆”匾额的翁同龢可是大有来头,翁同龢(1830-1904),晚清著名政治家,先后担任清朝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

沈公馆客厅前的院内放着一口缸,里面养着数尾金鱼,缸底积满了硬币,应该都是祈福的游客投进去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好像只有一角和五角的,一元的硬币几乎没有。

这样祈福的物件在各个景区尤其寺庙里经常能看到,这些硬币最后去了哪里呢?

院落里放着的这些老物件散发着浓厚的 历史 气息,极具年代感。

没有 旅游 开发保护,沈公馆出租给商户经营,院落里堆满了酒坛,显然是卖酒的商户。

一座铁桥连通两岸,大部分老宅都集中在南大街这一侧。

站在桥上看南大街临河一侧的老宅是极佳的视角,虽然看上去有些凌乱破败,但这样的一幅图景不正是完美地诠释了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生活吗?

顺着南大街往前走,来到了朱家老宅。

女主人很热情,向我介绍了老宅的基本情况。

他们家祖上开的“朱恒利染坊”曾经名噪一时,是当时乌镇南栅的第二大户人家,老宅建于晚清时期,已历经百年风雨沧桑。

女主人还透露,“朱恒利染坊”这五个字是真正的金字招牌,当时制作招牌的时候字体表面敷有金粉,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招牌被一劈为二,一半的金粉被人刮掉了。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老宅中的这些老物件,看到它们,脑海中就能浮现出当时的主人生活起居的情景。

路过福昌桥时听到一个乌镇本地居民在向游客介绍,他说桥栏上的石狮子中有一个石狮子是驮着幼狮的造型,女孩子应该多摸一摸,可以让自己变得更美丽。美好的愿望总是特别容易打动人心!

两位 时尚 的年轻游客探访南大街的老宅。 历史 与现代在这一刻完美融合!

路过一个弄堂口,里面一幢破败的房屋引起了我的注意。

从残存的门头来看,当年肯定是大户人家,“慎修思永”表达了一种自律的精神。

站在残留的房屋废墟前,不免有些唏嘘,“繁华落尽一场空,曲终人散皆是梦”!

那个时候还叫桐乡县,这个招牌显然有些年头了。

老底子建造房屋的时候立“姓氏墙界碑”是为了做个说明,以减少后代因土地而引起邻里纠纷。这个石碑是潘家立的“姓氏墙界碑”。

接近南大街的起点,房屋无人居住,门牌号快要掉落下来。

路边看到,一段枯木上插了一把伞,不知道是谁的创意!

木工老师傅在自家老宅内做工,木料特有的香味闻上去很舒服。

院内的一株柿子树不免让我心生欢喜,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秋天真的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沿街老宅卖酒的挺多,老字号品牌以 历史 底蕴为依托,很有些吸引力。

一座座古朴的石桥串连起了水乡的道路,人在桥上走,影在水中游。

木雕窗花工艺,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精致。

这一排装饰性门板很有 历史 价值,上面的文字对应下面的画,经过几百年风雨侵蚀,有些模糊。

老宅内的过道,进深有点长,两旁间隔分布着很多承重的廊柱。

当年的木匠手艺真是不得了,这么繁复的工序,就像在雕刻一件艺术品!

张同仁宅,据说已有几百年的 历史 ,李少红导演的《橘子红了》剧组曾经在这里取景。

是以前乌镇唯一的钱庄。

在乌镇,曾经有一句俗语,叫“徐东号的牌子,张同仁的银子”,可见这里曾经盛极一时。

老宅里有乌镇至今唯一的一处砖雕门楼,气派非凡,门楼上题有“长宜子孙”四个字。

据说这个砖雕门楼的材质既不怕火,也不怕水,就算再过几百年也不会侵蚀。

招牌上的字实在有些意味深长呀,其实游客自己心里都会有杆秤,他们会用脚来投票,到底去哪里游玩更值得!

总体而言,南栅虽然还没有 旅游 开发,但是受东栅和西栅的影响,商业化氛围已经很浓厚了。

据个别商户透露,南栅这里的游客量甚至已经超过东栅了。

现在的乌镇南栅与我预想中偏处一隅安静的古镇生活截然不同,但只要当地居民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是最好的生活!

本站热点

热点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