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9 21:07:58
专家初步鉴定营口“龙骨”为第4纪“野马化石”
曾连续以《营口八旬翁捐出五块“龙骨”》、《当年我和“龙骨”合过影》、《七十年前“盛京时报”载文称此“龙”有“爪”》为题报道过营口的“龙骨”之谜,最近中央电视台10套的《走进科学》栏目也对此事产生兴趣,来到营口将此事拍摄成纪录片。这块“龙骨”是否货真价实?营口市史志办已于9月9日去大连博物馆进行鉴定,专家的初步鉴定结果认为孙正仁老人所献“龙骨”为第四纪的“野马”化石,并不是《盛京时报》所载之“龙骨”。
又一79岁老人称见过“活龙”
9月8日,营口市史志办又接到一个电话:79岁老人肖素芹曾见过《盛京时报》所载的“龙”。于是史志办跟该老人取得联系。据老人介绍,当年她9岁,爸爸是给地主赶马车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于是她和爸爸马上赶到那里。由于她个子小,她爸爸就把她放在马背上,扶着她看。老人说,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一眨一眨的,而身体为灰白色,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腹部处有两个爪子伸着,而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这条“龙”有气无力,再加上眼睛有些发红,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太热的缘故,于是在这条“龙”的上面搭了个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抬水往它身上浇,让它得以“解暑”。后来,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这条“龙”就不见了。
漫画家李滨声的“龙缘”
营口市史志办同志通过电话联系了国内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因为李滨声曾在1987年10月28日的《营口日报》上发表了《我在营口见过“龙”》的文章,并配上了凭记忆画下的“龙”展的漫画。据李滨声介绍,在1934年放暑假时,他来到了营口,当时营口连续多日阴雨,辽河水暴涨。有一天,营口河北有人报告说,在芦苇塘中发现一已经腐烂的大型水族动物尸骸,当时人们都认为它是“龙”。“因为它长得和传说中的龙很相像,体长有三丈多,骨头三面有骨和刺。”李滨声说,“特别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它的头上还长有两只带杈的角,非常像画上的龙的犄角。”当时当局请来了很多渔民对该水族动物进行辨认,竟然没有一人能够识得。后来营口水产渔业局把这个巨型水族动物尸骸运到了营口西海关附近的一块空地上进行展览。当年他和他的妹妹(采访时他妹妹也在旁边)都有幸亲眼见到了“龙”骨展。据说,当时到营口观“龙”的人特别多,而且外地到营口的火车票价还向上做了浮动。当时他的舅舅和表姐特地从沈阳带着老式玻璃板相机来到营口,并拍下了“龙”骨的照片。他舅舅洗出后还送给他一张。解放后,他的家人时常谈起在营口当年参观“龙”展的情景,他还拿出“龙”骨照片与大家一起欣赏。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龙”骨照片没能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