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8 11:00:20
亡国之君的一生,往往会被贴上“可悲”甚至是“窝囊”的标签。
比如被嘲弄成“扶不起阿斗”的刘禅,再比如周的末代天子周赧王。
有些时候真的不得不服命运,生在离衰败只有一步之遥的帝王家,末代君王该做怎样的“挣扎”才能拯救自己的“子民”、甚至是自己的“国家”呢?
于颜小二看来,当年刘禅的“乐不思蜀”,更多是他审时度势后“大智若愚”,他以阿斗之骂名,留蜀国旧臣、旧人、包括自己最后一丝安宁。
而周赧王在历史上留下“债台高筑”等事迹,则是他维护“周”最后奋力一搏的证明。
有人笑周赧王伐秦不成,反而“债台高筑”,最后投降亡国,于劳苦奔走的疲累中死去,觉得这是一件极其窝囊的事情。
但于颜小二看来,周赧王的结局,或许从他在那个时代继承王位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
但是作为一个王,他放下身段做过最后挣扎,也衡量利弊作出最大“妥协”。
所以,周赧王的晚年,不能用“窝囊”二字定义,更多应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和生不逢时的不幸。
1、周赧王的挣扎:债台高筑要说周赧王为何在后世被人贴上“窝囊”的标签,可能与“债台高筑”这个典故有关。
据记载,周赧王作为周的第37任君主,那时的周已经“奄奄一息”,周天子缺乏土地、资源,也没有号令诸侯国的“威信力”。
“名存实亡”的态势只差捅破“窗户纸”。
而在那时,对于周赧王,或者其他诸侯国来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强敌,那就是“秦”。
在秦王稷的带领下,秦向外扩张的势头十分凶猛,震慑天下。
周赧王于此倍感忧虑。
楚国为了遏制秦国,便以周赧王的名义号令各国协助伐秦。
而周赧王这边则顺水推舟,想借此机会集结各国大军灭灭秦国威风。
当时无论是资源还是兵力都十分匮乏的周赧王为了促成联军伐秦事宜,准备的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并向境内的富户以“借劵”的形式筹到粮草、物资,然后和六国约定带领大军在伊阙会合。
结果到了约定那天,只有楚国和燕国派来了军队,加上周赧王的军队只有几万人,而秦人善战本就名声在外,同时秦军有几十万人,这种战役打下去无异以卵击石。
由于其他诸侯国的失约,周赧王这场仗“不战而败”,而周赧王借用“物资”发放的债券,则无法偿还。
于此,无法面对“债主”,周赧王只好去宫中一个高台躲避,历史上便留下“债台高筑”一说。
经此一事,秦王稷则不打算放过“西周”,逼得周赧王“投降”,并拿走了周赧王的土地、人口,还拿走了象征周王室王权的“九鼎”,空挂一个名头。
毫无疑问,此举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极强。
而晚年的周赧王,关于他的死法是有争议的,有说寿终正寝,但是更多是说他因为年老于奔波中死去。
2、“债台高筑”的周赧王真的“窝囊”吗?作为一个王来说,打仗的物资都是借的,结果还“不战而败”。战败之后,找百姓富户借的“物资”还不能归还,只能在羞愧中于高台躲避。
确实听起来挺“揪心”的。
各位听起周赧王“债台高筑”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比较“窝囊”?明白除了楚和燕以外其他诸侯国为何不出兵的原因之一,或许就能明白,周赧王更多是“不幸”。
周赧王的“债台高筑”,源于他的“孤注一掷”的冒险,而这冒险,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他看上去窝囊,不过是因为他败了而已。
我们知道,周赧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确实太差了。
土地、资源、威信等等还不如当时的诸侯国。
楚国鼓捣六国联军攻打秦国,不过是利用周赧王名义上的“天子”身份而已,这一点我们知道,当了这么些年的王,周赧王能够不知道?
而周赧王如果此时不借此机会一搏,被秦国吞并是迟早的事情,而且还不容自己反抗。
如果周赧王能够集结六国军队,那么面对秦国几十万虎狼之军,尚有胜算。
或者这么说,这次楚国煽动的联军伐秦,是周赧王的最后一次“翻身”机会。
赢了,周王室或许还能比当前境况更好些。
输了,将万劫不复。
而秦那些年大举扩张土地,与其他诸侯国各有“结怨”,联军伐秦,其他诸侯国未必不愿。
只是周赧王可能在一个地方失算了,这也是促成周赧王“债台高筑”的核心要点:那就是用“借劵”筹集物资,这让其它诸侯国看清“周天子”的实力。
周赧王如此弱,各有算盘的诸侯国不愿出兵,这也不是不能理解。
也就是说,周赧王联军伐秦是需要勇气的“釜底抽薪”之举,不能说是“窝囊”。
若真的“窝囊”,大抵会畏惧秦军虎狼之名,继而避而远之。
而“债台高筑”以及在得罪秦王稷之后,被夺取土地、人口和九鼎,则是周赧王“釜底抽薪”失败后的“代价”。
而这个“代价”,他也踏踏实实承受了。
3、他或许只是不幸和无力写在最后,颜小二想说,当年周赧王这个境况,即便是把秦王稷放在周赧王的位置或许都“无力回天”,而在秦国如此强大,面对心怀异性的其它诸侯国,还能顺水推舟、孤注一掷、釜底抽薪去张罗伐秦事宜,这不是一个窝囊君主会做出来的事。
或许,历史上的周赧王,只是不幸、无力罢了。
各位怎么看?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