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问答
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 装修问答
装修问答
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装修问答

装修问答

30年前的西昌

发布时间:2025-02-07 02:52:03

改革开放30年,西昌市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不断变化的明证,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西昌市民都是生活的见证人。记者对改革开放30年我市居民生活变化进行了专项调查,走访了多位历经巨变的市民,一个个感慨万千、幸福满怀的故事,透过居民衣食住行的变化,反映了西昌这30年来日新月异的深刻变迁。

衣 从“买布缝衣”到“买高档成衣”

如果把改革开放之初,西昌市民衣服色彩比成山水画的话,如今就是一幅色彩丰富的油画。那时蓝、黑、灰、绿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如今已是色彩斑斓、姹紫嫣红。

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工作的林女士对此深有体会。那时市场上很少有成衣卖,大家都是买布来缝制衣服,布的颜色很少。能到西昌工农兵商场去买布缝衣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林女士说,以前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大人穿过了就改给小孩穿,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因此,许多孩子都盼着早点过年。现在衣着消费特点由过去的“一衣多季、款式单一”转入“一季多衣、时尚靓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流行过“的确良”衬衣、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衣等款式。如今越来越时尚的西昌人,衣着消费档次提升,衣着品位提高,品牌意识增强,向新潮、时尚和个性化发展。

食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家住西昌市胜利南路的郑大姐对吃的很研究。现在他们家是多吃鱼、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等食品,每人每天一杯牛奶,一日三餐要讲究营养搭配,多吃粗粮,她说,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郑大姐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社会物质还比较短缺,大家都只顾吃饱肚子就行了,偶尔吃一次猪肉算是打打“牙祭”。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食品消费更讲究营养、口味,粮食消费逐年减少,副食消费、鲜奶及水果消费逐年增加,方便食品、绿色食品已被居民广泛享用,上宾馆、酒店用餐的人越来越多。

住 从“住得拥挤”到“住得舒适”

说起过去住的变化,今年65岁的潘老人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改革开放30年来,他已经换了3套住房,上世纪70年代,他在老家盖起了一间砖瓦房。后来他入城做生意,赚得第一桶金,1991年的时候买了一套73平方米的两居室套房。前几年,由于孩子结婚,人口增多,他又和老伴商量,买下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大公寓。去年老潘觉得在城市住腻了,又花钱把老家的房子改造一新,自己和老伴在乡下安享晚年。

近年来,西昌不少居民对家庭设备用品也进行了换代,解放了家务劳动。30年前,家庭烧饭做菜大多以煤和木材为主,如今,98.3%的家庭用上了清洁的电或液化气。

行 从“骑自行车”到“开小轿车”

今年年初,刚工作不久的小李买了一辆两厢福克斯,除了上下班,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小李就会带上朋友到乡下去玩。小李说,原来家里的第一辆交通工具就是爸爸的自行车,那还是父母用多年的积蓄买的。当时自行车还很少,自家的自行车上路后还引来不少羡慕的目光。后来,家里又买了一辆摩托车,一家人的出行变得更快捷方便了。没想到自己没工作几年,就可以买一辆小汽车了。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庭小轿车这个词连听都没听说过。

如今,家用小汽车消费不断升温,进入居民家庭的速度在加快,而汽车进入家庭,拓宽了人们的生活半径,加快了出行速度和工作效率,使随心所欲的周末旅行变成了现实。

购 从“不敢消费”到“想花就花”

最近,雷女士拿出积蓄买了一辆10多万元的小轿车,送给即将结婚的儿子。回想自己当初结婚时,雷女士不禁多了许多感慨,当时连买个一两百元的小收音机都有点舍不得,没想到现在还能买得起小轿车了。

雷女士1983年结婚,当时她与丈夫的月工资也就是几十元,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俩负担挺重的,平时都不敢乱花钱,也没买什么大件东西,几年过后,才买了一部收音机。“现在则不同了,我们夫妻两人月工资收入都在三四千元,除去各种开支,每个月还能存下不少钱。”雷女士说,近几年,她不但搬了新家,而且还添置了不少家具家电,什么柜式冰箱、微波炉、热水器、自动洗衣机、液晶电视等大件电器,她家一应俱全。除此之外,她还和老伴抽空出去旅游一圈,每次都会花费数千元。 “30年来,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不断改变,购房、买车十万元的消费正在代替千元、万元的消费。”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逐渐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

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告别了商品短缺,迎来了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居民家庭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吃的讲究营养,穿的追求名牌,用的高档化,行的求便捷,烧的图方便,住的想舒适。人们的消费档次越来越高,花钱越来越大方,贷款消费也逐渐时髦起来

本站热点

热点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