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7 08:10:05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拖逗"一词有着丰富的含义,它不仅包含了挑逗、勾引、引诱的意味,还涉及拖延、耽搁的含义。在元代姚燧的《凭阑人》曲中,"马上墙头瞥见他,眼角眉尖拖逗咱",描绘了主人公见到意中人时心旌摇曳、难以自持的情景,"拖逗"在这里是挑逗之意。
而在元代无名氏的《小尉迟》第三折中,"我见他遮截得来省气力,倒拖鬭的我气喘狼藉","拖鬭"则是拖延之意,形容主人公因对方的阻拦而耗费心力,无法轻易取胜。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中的"又定一计……拖逗二人入岩口中,必捉二人",表明"拖逗"在古代军事策略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拖延时间达到迷惑敌人、取得优势的目的。
在明代冯惟敏的《桂枝香·春怨》套曲中,"容光消瘦,非因病酒。听不上莺儿求友,任飞鸣自由,任飞鸣自由,将人拖逗",此处"拖逗"则带有挑逗之意,表达了主人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
元代任昱的《小梁州·春怀》曲中,"落花无数满汀洲,转眼春休,绿阴枝上杜鹃愁。空拖逗,白了少年头","拖逗"在此则带有拖延之意,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易逝、时光匆匆的感慨。
明代王玉阳的《十二红·纪情》曲中,"冷萧萧风狂雨骤,恨悠悠经年拖逗","拖逗"描绘了因情而生的绵长忧愁,以及时间的无情流逝。
明代王錂的《春芜记·悲秋》中,"悲思少年空浪游,抱雄奇把岁月成拖逗。又早是风雨黄花候","拖逗"一词则用来形容主人公对青春年华的无尽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