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4 16:33:18
端午节大门插的是艾蒿、菖蒲两植物。
客家人自古有在端午节门前“插青”的习俗。这青指艾蒿和菖蒲,因其颜色为青绿,故称“插青”。原来,这里还有因由:
端午期间,时近夏天,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时,人们缺乏科学知识,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故端午时一早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祛邪,保持健康。艾蒿、菖蒲两植物,含有芳香油,可以杀虫、防治病虫害;艾叶可制灸条,辅助中医针灸,点燃艾条可灸治多种病症。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插青”习俗,出自黄巢起义中的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唐末黄巢起义,各藩镇封建地主四处逃窜。同时,大肆传谣,说起义军有“隔山妖剑”之术,杀人如麻,惨不忍睹。群众闻讯,纷纷逃避。
起义军经过宁化县境时,一妇女带着两孩慌乱逃跑,把笨重的大孩背在身上,而把年幼小孩用手牵着走,母子行走均显得吃力难行。黄巢即上前询问,那妇女答:“大的孩子是嫂嫂所生,而哥嫂已病故,不能再生孩,故需用心爱护;
小的是我亲生,若遇危难,我宁可丢弃亲生儿,背着嫂嫂的孩子跑,以保其命。”黄巢听罢,甚为感动,特授一法给该妇:赶快带子、侄返家,不必逃避;若有军队骚扰,可在门楣“插青”,定可保安全。该妇听其言,带子、侄返家后,即在自家门上插了“青”。
士兵们经过她家门时,见青而过,概不干扰。这天恰好是端午,远近群众纷纷仿效“插青”,确保了家庭安全。从此,逢端午节遂形成了插青习惯,且一直延续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端午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