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9 21:05:00
自隋文帝杨坚提出科举制度,然后隋炀帝杨广正式创立科举制度,到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相当的成熟。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贡举制度,一种是制举制度。什么是“贡举”和“制举”?
简单地说,贡举就是逐年举行的常科,它是由岁举演变而来。贡举主要有两个主要科目,即文学和经术,前者所代表的进士科,则是由取代秀才科而发展起来的,而后者所代表的的明经科,是由孝廉科演变而来的。
制举是依皇帝诏令不定期举行的特科,它是由诏举演变而来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唐朝的科举制度,往远的地方说,是源于汉朝时期的汉察举;然后经历了一个漫长时间的演变,终于才成为了当时的科举制度。汉察举和唐朝的科举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是熟人举荐,而后者是通过考试,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唐朝科举制度的进步性,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熟人举荐,往往都会涉及到人情世故,与个人的关系网有着极大的关联,这对于没有关系的底层人员而言,有着极大的不公平性。底层人员想要凭借汉察举爬上去,简直比登天还难,这会进一步加剧阶层的固化,极不利于政权的稳固。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就不一样了,它更加的客观公正,给了底层读书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再那么不可调和。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唐朝的科举制度,往远的地方说,是源于汉朝时期的汉察举;然后经历了一个漫长时间的演变,终于才成为了当时的科举制度。汉察举和唐朝的科举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是熟人举荐,而后者是通过考试,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唐朝科举制度的进步性,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熟人举荐,往往都会涉及到人情世故,与个人的关系网有着极大的关联,这对于没有关系的底层人员而言,有着极大的不公平性。底层人员想要凭借汉察举爬上去,简直比登天还难,这会进一步加剧阶层的固化,极不利于政权的稳固。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就不一样了,它更加的客观公正,给了底层读书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再那么不可调和。
再说回唐朝的贡举制度,贡举的真正实施,是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在这一年,朝廷开设了秀才科、明经科和进士科,并于第二年录取了第一榜。自此以后,贡举连年举行,而科目也逐渐增多,包括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童子科、史科、道举和开元礼举等科目。当然,各种科目的考试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其中秀才科考方略策,进士科考诗、赋,明经科考经学,明法科考法律,明字科考书法,明算科考算术,史科考史学,道举考道家著作,开元礼举考《开元礼》,等等不一而足。
根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唐朝的贡举,除了因为自然灾害或战乱共有19年暂停外,基本上都是每年举行一次,而且每次举行都是各科同时开设,到唐哀帝天祐四年(907),一共举行了266次。
贡举的考试分为解送试和省试两步进行,如果类比的话,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初试和复试。
解送试,也就是初试,其目的就是选拔能够参加省试的人才。解送试是地方的考试,读书人参加国子监以及府、州举行的初选考试,合格之后就可以参加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解送”,简称“解”。因此,国子监和府、州所举行的这种初选考试,就是“解送试”。当然,也有极个别的读书人,可以直接通过行卷等方式,跳越了解送试阶段直接参加省试,这也被称为“拔解”。
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国子监,唐朝时期的国子监是沿用的隋朝的制度,国子监一共有两处,一处是京师国子监,简称“西监”,一处是东都国子监,简称“东监”。事实上,国子监是中央的机构,其职能和教育局类似。当然,要说权力的话,教育局是远远比不上国子监的。国子监的长官是祭酒,副长官是司业,负责具体事务的是丞。
再说省试,省试一般都是在京师长安举行,不过,为了减轻长安的负担,有时也会在东都洛阳设立考场,这就是“两都贡举”。对于通过解送试的读书人,按照规定,必须在十月二十五日前到户部报到登记,交纳家状和举状。省试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正月,贡院也是省试的考场,即“闱”。贡院的围墙遍插荆棘,墙外有军士巡逻。这也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高考,考场纪律也相当的严格,当贡举人进场之时,军士会搜索衣物,防止出现小抄之类的东西。一般来说,每场考试都会长达一天的时间。因此,贡举人必须要携带充足的水、炭、干脯和餐具。
那么,知贡举官是如何确定进士科录取名单的?
事实上,这些考官主要还是根据省试成绩来确定名单的,省试成绩占了很重的比重,除此之外,考官也要看贡举人在社会上的名望,有时候会自行采访,有时候也会允许达官显宦和社会名流推荐,即所谓的“公荐”。
对于通过省试的考生,他们就被称为进士,进士还要参加关试。关试是由吏部员外郎主持的,试判两道。这一场考试之后,这些进士就称“前进士”,隶属于吏部,等待铨选放官。在此之前,这些进士都还是候补官员,但是,一旦经过关试,其身份就已经转变成了官员。一般来说,铨选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在唐朝前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官缺较多,铨选的期限并不是很长。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全国各地的官员都没有什么空缺,而候补的官员却排起了长龙,因此,想要通过铨选当官,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贡举出身人就只能到京师各官署或地方各级官署中去做试官,这就相当于实习生,只要通过相应的考核,就可以转为正式官吏。
唐朝时期的官职一共有九个品级,对于贡举出身的人,其叙任的品级也是不相同的,当然,成绩越好,叙任的品级也就越高。比如进士科,一般就是分为两等叙任的,其中甲第从九品上阶,而乙第则是从九品下阶。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武后时期,为了防止吏部的铨选情况不实,阅卷官会进行复查。
唐朝的贡举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是一个极佳的制度。底层士子可以通过贡举制度向上爬,改变自身的阶层,加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唐朝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