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1 15:27:18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服装品质的要求日益增加,不仅关注保暖、结实,还追求舒适、美观与功能性。然而,在服用过程中,织物易起毛起球的现象影响了织物外观与手感,降低了服装的耐穿性。那么,织物起毛起球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
起毛起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首先,毛绒沿纤维纵向产生,当织物受到外界摩擦时,摩擦力大于纤维的强力或纤维间的摩擦力时,纤维末梢被拉出形成圈环和绒毛,织物表面由此生成绒毛,失去光泽。随后,毛绒密集区域的松散纤维产生纠缠,当绒毛露出一定长度后,在摩擦力作用下,绒毛反复伸长和回缩,纠结成球。生成的毛球虽然不大,但易于藏污纳垢,影响织物美观。毛球通过纤维间的断裂与织物表面的连接不断增长,最终脱落。
影响织物起球的因素众多,其中纤维性能尤为重要。纤维的强度、长度、细度、纤维间摩擦力和纤维截面形状都与起球现象直接相关。强度高、抗弯曲能力好、耐磨性强的纤维,摩擦时不易被磨断,反而会增加与周围毛丛、毛球的缠结,导致更大球体的形成。相反,纤维强度低的织物,起球现象更为明显。纤维长度也对起球有显著影响,短纤维更容易起球,而长纤维则较为稳定。纤维细度同样影响起球,细纤维比粗纤维更容易起球,纤维越粗抗弯刚度越大,表面纤维头端不易弯曲纠缠。纤维间摩擦力大则纤维不易滑动,起球现象减少。纤维混合使用,尤其是化纤与羊毛、棉、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纺织物,因化纤纤维的抗球性较强,更容易起球。
纱线因素也对织物起球起着关键作用。纱线的毛羽和耐磨性直接影响织物的起球性,涉及纺纱方法、纺纱工艺、纱线捻度和纱线结构等因素。精梳纱中纤维排列较为平直,短纤维含量较少,抗起球性较好。纺纱工艺不当或设备状态不佳会导致纤维损伤,增加毛羽、毛粒,降低织物的抗起球性。高捻度的纱线毛羽较少,但过度提高捻度会降低织物的强力和手感。改变纱线结构,如使用赛络纺、缆型纺、紧密纺等新技术,可以减少毛羽,提高纱线的耐磨性,从而改善织物的抗起球性能。
织物结构也是影响起球的重要因素。结构紧密的织物与外界摩擦时不易产生毛绒,已经产生的毛绒也因纤维间的摩擦阻力较大而不易滑到表面,从而减轻起球现象。针织物由于暴露的纱线表面积大,结构较为疏松,较易起毛起球。高机号织物通常更紧密,因此低机号织物较容易起毛起球。轻薄织物的起球性通常高于厚重织物。同一类织物中,组织结构越紧密,起球性越低。
染整工艺对织物的起球性能也有显著影响。染料、助剂的选择以及染整工艺条件都会影响纤维的强力和纤维间摩擦力,从而影响起球性能。柔软处理虽然改善了织物的手感和弹性,但如果柔软剂过多,会减小纤维或纱线间的摩擦力,增加纤维的滑移和抽拔,导致织物抗起球性能下降。在精练过程中,去油要彻底,残留油质会降低纤维的摩擦力,促使纤维外移,产生起球。合理优化整理工艺参数,如温度、整理剂用量、整理时间,也能有效控制织物的起球现象。
针对起毛起球的测试,目前常用方法包括圆轨迹法、马丁代尔法、起球箱法和随机翻滚法。不同测试方法、条件和原理导致同块面料的抗起球性能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对于评估和提升织物的抗起球性能至关重要。
容易起球的织物类型包括毛及其混纺织物,如针织毛衣、毛呢、羊毛衫等;化学短纤及其混纺织物,如涤棉、涤粘、腈棉等;以及轻薄织物的针织类,如纯棉拉架、莫代尔、粘胶、天丝等再生纤维素纤维织物。牛仔绣花同样属于易起球的织物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