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8 07:29:48
春节,俗称“过年”,是汉阴县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夜晚,家家户户除旧布新,贴对联、门神,挂红灯,进行团年饭,长者坐在首席,下午去祖坟祭扫,叫“送亮”。团年饭后,家长给晚辈发压岁钱。夜幕降临,全家人点燃蜡烛,炉火旺旺,老少欢聚,直到天亮,被称为“守岁”。午夜,在家门前祭拜天地,放鞭炮,叫做“出天星”。当时,汉阴城乡鞭炮声震耳欲聋。这夜,还要包抄手(水饺,又称扁食),洗个澡换新装。有句话说:“三十晚上洗个澡,一年身体好。三十晚上洗个脚,一年有吃喝。”正月初一早晨,全家人吃抄手,因为抄手形状像元宝,寓意招财进宝。新年时,逢人要说吉祥话,如“恭喜发财”、“步步高升”、“过年好”等。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习俗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以后。拜年时,必须携带四色礼品,主人还要盛情款待,喝酒猜拳是地方常习。有的在春节期间宴请亲友,叫做“请春客”。现在,汉阴城乡群众过春节,迷信活动减少,传统习俗依然沿用。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汉阴县的传统节日,又称“灯节”。饭菜丰富,与过年相似。汉阴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俗语。这天晚上,家家挂灯笼,每家的房间里都要点灯,一片通明。农家猪牛圈棚这夜也点灯。人们这夜要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元宵象征团圆吉祥和睦之意。元宵节是春节娱乐的最后一天,如同一台戏的闭幕式。十五一过,春节就算结束了。
清明节,农历三月,是传统的扫墓节日。清明前几日,修补祖坟,立碑,扩修墓地。清明日,家家鸣炮焚香,烧纸钱,向祖坟叩头祭奠。同时在坟上压放白纸,插纸幡(称清明吊)。农村中,有的按家族筹办“清明会”,祭祖续谱。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不动烟火,不能扫墓。现在,除了沿袭旧习,祭扫烧纸,有的学校机关在清明节还组织学生、职工春游,祭奠烈士坟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阳节,农历五月五日,又称端五节、重五节,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汉阴城乡极为盛行。清晨,步行郊外,称为“打露水”。家家门前挂蒲悬艾。娃娃穿新衣,戴香包,有的在手腕上系上五色线(俗称“长命线”),认为可以驱邪祛疾,长命百岁。家家吃粽子,煮咸蛋,大蒜为食,并备以丰盛酒宴。还要饮雄磺酒(因雄磺有毒,今已不饮),酒中浸几枚独独蒜,涂抹于小孩额头、耳鼻或喷洒于墙脚床下,以驱除毒虫,避免疫病。端阳节,出嫁女儿要回娘家团聚,女婿要到丈人家以衣料或四色重礼相送“追节”。这一天,人们还以艾蒲及各种草药煎水沐浴,借以消毒杀菌。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汉阴县的传统节日。晚上,家人将水果、月饼置于庭院中,祭拜月亮。家人围坐,分食月饼并赏月,以示团圆。节前,亲友之间赠送月饼、水果、鱼肉等。中午家家设酒宴,全家团聚。出嫁的姑娘均随同女婿回娘家,备送厚礼“追节”。在汉阴,民间把春节、端阳节、中秋节视为一年中的三大节日,十分隆重。
扩展资料
秦时为西域县地。汉始置安阳县(县址在今上七镇鳌头山下的冉家坝)。晋改安康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称汉阴(县城位于汉水南岸的社溪,今石泉县与汉阴县紧邻的石泉嘴,因水之南为阴,故名汉阴)。后因汉水泛滥,城池被毁,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县城迁至汉水北面100多里的新店(即今县址),仍沿称汉阴至今。元撤销县制,辖地划归金州。明初复置汉阴县。清改汉阴厅,辛亥革命后复置汉阴县。1949年11月29日解放。1958年并入石泉县,1961年恢复汉阴县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