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3 09:21:49
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在传统中,作为农耕文明为根本的中国人,通常是以上面那句话为人生目标的。可以看出,土地,在生存目标中,是排在第一位的。有了地,就能耕种,就可以盖房子;再养上牛羊,就可以减轻耕种负担;然后,娶妻生子,就有了自己家园,有了心灵归属的港湾。
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需求,其实非常简单,非常质朴——拥有土地。
不过,中国人心目中的土地,绝不是租赁式的,而是所有式的。过去,叫地契。有了地契,土地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在土地上建起的房子,也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房子。有地契的房子,经历三代以上,就成为祖产。
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历史上,土地所有者,那些农民或者小地主们,最怕朝代的更替。因为朝代更替后,土地的所有权也可能会变更。新兴当权者可能会收回原本属于个人的土地,将其奖励给亲族和臣子们。毕竟在当权者观念上,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推翻了前朝,坐了天下,土地就都是帝王的,都属于天子所有。想收,就收,想送,就送。
而小农意识的中国人们,就在这收于送之间,挣扎着,绵延着。
时间步入20世纪。中国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50年代后,农民们还可以分到田地,获得地契,满心欢喜地耕种,收获。而城里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子,居住,生活。
后来,土地国有化了,拥有权,转化成使用权。
不过,直到80年代末,在农村,土房平房的土地,还能算是个人的.;而在城里有正式工作的人,也还可以分到有房照的福利房子。
虽然这个时候的城里房子,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扎根于土地的房子,而是空间意义上的楼房,但是,使用面积内的一切,都还是属于个人的,可以穿给子孙后代。
然而,90年代以后,一切都变了。
福利房政策停止了。
房地产行业,兴起了。
一切,开始了商业化的进程。
于是,便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开发商们,从土地拥有者手里“购买土地”——我不知道这个所谓的购买,到底是如何定义的——因为购买的,不是土地的所有权,而是土地的使用权。本质是,是对土地的长期租赁。租期大部分为70——100年不等。
然后,开发商们,就在“购买”,不,应该是在租赁来的土地上,建起一栋栋高楼大厦。
再然后,将这些大厦里的“房间”,卖出去,卖给需要房子的人。
让我感到困会的是:这个形式,到底是买卖,还是二次租赁?
现在的所谓房产证,和当年的地契是完全不同的。地契是所有权,房照上一般都是70年的使用权——貌似叫大产权。
也就是说,70年后,让不让现在的“购买者”继续使用,不是由购买者说了算,而是开发商或者说土地的真正拥有者说了算的。
同理,现在的购买者,付出天价的购房款所“购买”的房子,购房者个人若只能活到70岁,自己住上一辈子,还是没什么问题的。传给儿子后,属于儿子的时间,就不多。想传给孙子的时候,有效期恐怕就早已截止了。这还得按照但25岁前购买房子计算。
若按照现在很多富二代打十几岁上就被父母按上房主的名头,若活到个八九十岁,没等人死呢,房子恐怕就不一定属于个人了。
所以,这就让人不明白了,这个买房的帐,究竟是咋个算法呢?
你现在购买的,是房子么?
或者说,你到底是买到了房子,还是仅仅高额租赁了70年的定期居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