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9 20:28:15
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1.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5%。
而2021年是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了14%,中国老龄化加深速度超出预期。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步入中等程度的老龄化水平。
老龄化水平的增长不仅意味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而且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严峻的就是养老。
而中国的养老,重点及难点是在农村。
为什么是农村呢?
根据七普数据,虽然农村人口占比大幅下降,但是当前还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并且这一比例特别突出。
也就是说,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是远高于城市的,而农村又是养老最薄弱的环节。
一般来说,一提到养老,就会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拿什么来养?
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下降,劳动力明显减弱了,这时维持生计就需要依靠其他方式。
比如存款,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老本”,再比如子女供养,还有就是养老金。
但这三样东西在农村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
比如,一辈子种地的老人收入不高,也就很难有什么存款,再加上随着城镇化发展,子女进城落户买房,父母大半辈子的积蓄基本都支援了子女,自己的“老本”所剩无几。
过去人们常说“养儿防老”,但现在这种观念已经越来越淡化了。
一方面很多子女生活压力也很大,上有老下有小,自己都过得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子女为了生计往往都到城镇或者大城市去打工,常年在外也无法照料老人。
而再提到养老金,农村和城市的养老金差距就更大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是没有缴纳养老保险的,那么也就没有所谓的退休一说,或者说当老了以后是没有退休金的。
后来随着养老制度的改革,国家对于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给予基础的养老金,而这个标准各地并不统一,大城市相对高一些,而绝大部分地区只有一两百块钱。
在当前物价水平下,显然这一两百块钱实在是杯水车薪。
而我想这也正是代表提议的初衷。
今年的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就提议,实行城乡无差别化养老政策,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并健全社会敬老公益机制。
比如健全完善社区及乡村养老机制,定期上门为老人免费体检,提供心理健康以及养生保健服务等。
此外,还要加大对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的关爱,给居家老人配备基末的应急求助报警设施等。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则是,大幅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引发了很多人的收藏。
而相较于城市退休金十几连涨,对于生活更为困难的农村老人,增加养老金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那么,提高多少合理呢?
裴代表表示,就目前生活水平而言,农村老人每人每月补助800元左右就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当然这也并非是个定数,一般来说,大概相当于当地平均工资的50%-60%左右我认为是合理的。
但这一问题也引发了很多争论。
比如,有人认为农民之所以没有退休金是因为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所以显然大幅提高养老金是不合理的。
但这主要是历史时代原因,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中国正是靠着“农业支撑工业”“农村支撑城市”,利用农产品的剪刀差而快速积累了工业发展资本,而这正是广大农民的默默付出。
另一方面,我国对粮食补贴有利益补偿机制,即种地收益远不如其他行业,但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所以对于种植大省及种植户实行利益补偿。
而过去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农民的付出也可以看作是养老金的利益补偿。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提高的话,这个钱该从哪出呢?
之前曾有专家建议,可以从农业补贴中出。
每年国家用于三农的各项补贴资金数额十分庞大,但是其实每年这些补贴并不是全发放完的,因此那些没有实际发挥效用的资金就可以用来发放给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
这个建议是相当中肯的,毕竟这笔资金并不是小数目,如果从财政拨款,压力不小。
虽然这只是各位代表及专家的建议,但是也反映出大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收藏和关心,同时农村养老也确实到了该提上日程的时候了。
在三农发展中,农民是核心,让每一位衣食父母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社会的公平,也是我们的心愿。
更多农业热点,欢迎收藏“新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