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8 14:00:24
温金龙是近年来中国画坛崛起的实力派新锐。他既擅长工整细腻,一丝不苟,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的工笔,亦喜欢豪放、洒脱、简捷、明快,以概括夸张手法描绘物象形神,以笔墨色彩宣泄胸中情感的写意。他善画人物,善画山水,善画鹰隼狮虎,尤善画马。
金龙之对画马情有独钟,源于他对马的那种任重致远、傲视苍穹、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内涵和人格化品质的无限崇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马为我开拓胸襟,我为马传神写照。他将斋号署作“野马堂”,自号“金石”,意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然而,他对马的痴情,也曾引起画坛朋友们的些许担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画马,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鸡鸣戒旦,则飘而晨征;日薄西山,则马首糜托”之路。
众所周知,中国美术以马为题材和表现对象,可谓源远流长。马已成为中国美术不可或缺的艺术形象。就中国水墨画而言,古往今来,更是名家、大家俊采星弛,佳构杰作汗牛充栋。如汉代王元昌和他的《羸马图》、《猎骑图》,晋代戴逵和他的《名马图》,南朝史道硕和他的《八骏图》,唐代曹霸和他的《奚官试马图》、《槽马图》,韩干和他的《明皇试马图》、《牧马图》。宋代李公麟和他的《五马图》,元代赵孟頫和他的《秋郊饮马图》、《喂马图》。明清两代,画家笔墨虽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但也绝不乏爱马画马之人,如清康、雍、乾三代的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士宁,就曾以画马闻名于世。他的代表作《百骏图》,充分发挥欧洲绘画注重解剖、明暗、透视、质感的特色,笔法中西合璧,所绘百骏,造型准确,姿态各异,堪称精品。至近代,则有蜚声中外的绘画大师徐悲鸿和他的一系列以马为题材的巨制,是他开创了用水墨写意技法表现马的先河。
想在画马的圈子里独树一帜,谈何容易?然而,温金龙偏偏是个“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主儿。这与他执著、锐意、特立独行的性格和志趣有直接关系。
温金龙自儿时学画,对绘画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和领悟。他先后拜过多位老师,打下了坚实的功底,曾受过彩墨山水画名家白靖夫、李维康的亲自点拨。他早期的绘画作品,就曾引起画界同行和书画收藏者的关注。
1986年,他随部队到吉林白城草原打靶,接触到放牧的马群。这使他异常兴奋和欣喜,并对画马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休息时画了大量的速写。回来后,他一边整理速写稿一边进行创作,并一发而不可收。开始,他与大多数画马者一样,无论是技法还是造型,尚嫌稚嫩、笨拙,只是画出了马的皮毛之躯而缺少神韵。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没有与所绘之马心灵相通,难以抒发内心情感。这令他非常苦恼。
为了突破历代画马之樊篱,走自己的路,画心中的马,他翻阅了大量关于画马的资料,潜心研究,试图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尤其在笔墨技法和艺术语言上寻找突破口。那时他画马几近痴迷,甚至到了日思夜梦、手摹心绘,不可一日无马的程度。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很多人。画坛前辈宋宝珠老师,见金龙画马如此痴迷,将他珍藏的《动物画解剖学》关于马的部分刻制成光碟赠给金龙。温金龙如获至宝,通过对马的生理组织、骨骼、肌肉以及运动规律的进一步研究,为马的艺术造型找到了科学依据。
从画马那天起,温金龙就为自己立下一条原则,即:不画行走于鞭笞负轭之中、饱死于槽枥棚厩之内的马,要画追风赶月、啸傲奔驰的马;不画羸弱鬃黄、目痴腿笨的马,画剽悍神勇、目光如电的马;既不舍中原纯种马的通情,更看重西班牙马的野性。他借马抒怀,以马喻人,通过拟人化、理想化、抽象化,画出马的天性、龙性、灵性和野性,揭示马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诠释生命的抗争与呐喊、渴望与追求、拼搏与奋进。在艺术手法上,他立足于关东画派,汲取众家之长,力争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以龙之神形入画,以中国书法入画,摒弃前人的阔染法和线染法,用笔雄健泼辣,阔笔写意与应物兼形并用,随类赋采,传移模写,狂怪求理,细巧求力,不图形似,但重神传。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其绘画风格日臻成熟,受到画坛同道与专家的赞许。《中国收藏》杂志曾辟专版,对其作品和艺术风格进行介绍和评论。其人物画《浩气长存》入选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国展,获优秀作品奖;作品《杨靖宇》被东北烈士纪念馆收藏;山水画《圣·索菲亚教堂的钟声》入选第五届中国山水画大展,被评为新世纪当代山水画400家,被文化部授予人民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画马作品《奔》入选《2003年中国美术书法年鉴》,《铁骨雄风》获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三等奖。作为省美协会员、哈尔滨城市山水画研究会理事,其精品画作曾随团出访东南亚各国,并被海外收藏家收藏。
温金龙的名字和作品已引起画坛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国内有家颇有影响的画廊,欲以数十万元的高价,包下他一年规定数量的画作,被他婉言谢绝,他说:“书画分三品,即能品、妙品和神品,我不敢说一生作品都是妙品或神品,但我敢保证绝不出劣品,也绝不做对不起书画收藏者的亏心事。”好个温金龙,好个“野马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