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6 18:58:37
旗装演变发展,始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时期。旗装是满族“旗人”所穿袍服的总称,男女皆可穿着。其基本特征包括圆口领、窄袖、右侧捻襟、四面开衩、带扣绊、束腰带,以及四片裁制,便于上马下马的结构设计。袖口附有马蹄状护袖,故称“马蹄袖”,面料多为皮革。随着满族入主北京后,旗装的特征逐渐发生变化,圆领变为立领,四面开衩变为两侧开衩或不开衩,窄袖变为喇叭袖,袖头和掖襟加上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面料以棉布为主,丝绸逐渐盛行。
旗装不仅是清朝入关前后八旗妇女御寒保暖的衣物,更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宫中皇太后、妃子、格格及贴身丫鬟才能穿着,而宫中普通丫鬟、佣人只能穿戴短袄长裤。民间普通百姓虽无等级之分,却有富贵贫贱之别,中上等人家款式简单,但面料十分考究。旗装的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成为装饰,放下马蹄袖是向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满族男子的旗装样式和结构简单,为满族骑射时穿着,包括圆领(后习惯加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衩、左衽、带扣绊、束带。四面开衩设计便于骑射,箭袖方便射箭,同时御寒保护手背。满族妇女的旗装则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下摆及小腿,外有绣花纹饰。样式美观大方,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达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女式旗装中有一种名为“大挽袖”的,将花纹绣在袖里,“挽”出来更显美观。满族妇女所穿旗装,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被视为完美。冬季时,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即长至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也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的。
马蹄袖是清代满族男女旗装的袖式,亦称箭袖。清初,满族男子所穿旗装,袖口较窄,袖端多加一长可露指的半圆型兽皮(后改为布质),因其状酷似马蹄而得名。马蹄袖的优点在于征战、打猎时射箭方便,御寒保护手背。清中期以后,马蹄袖式服装从便服转为礼服,便服多为平袖,礼服仍为马蹄袖。平时多卷起,在办公事、喜庆节日、拜见上司、叩见长辈时,必须先左后右放下马蹄袖,才可行拜见礼。亦有将马蹄袖用钮扣系于便服袖口以作为礼服之用。满族妇女礼服亦多为马蹄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