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问答
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 装修问答
装修问答
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装修问答

装修问答

圆明园原貌图的创作过程

发布时间:2025-01-19 21:17:06

《圆明园原貌图》背后发生的故事

圆明园,一个让无数国人魂牵梦绕,却在想起时又不免心中一痛的名字。它早已不仅仅是一座今人不得相见的皇家园林,而是让我们身为中国人必须铭记在心的“骄傲”和“耻辱”。

当年圆明园的原貌到底什么样?恐怕早已无人能准确、细致的说清。从现存的各种资料中,我们依稀可以想像出那“世界园林之王”的美景,也会常常浮现出它被抢掠焚烧时的惨景。

为了让这“万园之王”的原貌不再停留在想像中,让普通大众能够有机会拥有这一份历史记忆和文化印记,通过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研究,从而绘制出一幅尽量真实再现圆明园原貌的图画。

正大光明遗址。据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三山五园旧影》。

圆明园早已烧毁,绘制这幅《圆明园原貌图》的依据何在?

电脑绘制?手工绘制??西洋画法???中国画法????效果大不相同!何取和舍?

当《圆明园原貌图》历经寒暑绘制完成后,又突然发生了怎样的意外故事?

历时五年的资料搜寻和研究

与学苑出版社那时正在进行中的《城市记忆·老地图》绘图系列相比,《圆明园原貌图》的绘制难度极大。如当时已出版的《十三陵手绘图》,绘制中的《颐和园手绘图》,以及将要绘制的《故宫手绘图》、《天坛手绘图》、《北海景山手绘图》、《什刹海手绘图》等,这些景点眼前基本完整,里边的景物也都基本还在,而圆明园的建筑、园林早已不复存在。这也恰好凸现了再现圆明园原貌的意义和价值。学苑出版社20年来已经形成了以记录与抢救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为主旨的民间文化、文史典籍、传统医药学图书出版特色。因此,当《圆明园原貌图》的几位编辑将选题报告交到社领导手中之后,很快就获得了批准。

20世纪20年代初的观水法之石屏风。据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三山五园旧影》。

绘制《圆明园原貌图》这五年时间里,几位编辑的双休日基本算是“牺牲”了,他们每天就像着了魔似的疯狂搜集有关圆明园的一切,不管是文字、绘画、版画还是诗词,也不管这些资料是单独成册、还是刊载在报纸、杂志、网页上,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所有能提供一丝参考线索的资料都要拿到,哪怕其中只有一句可用的话。这其中,给他们帮助最大的是那些描述相对准确的文字记录,他们也就以此为基准开始了这项艰巨的工作。

这期间,他们的其他选题也在进行着,但似乎没有一个选题能让他们倾注如此之高的热情。当《圆明园原貌图》绘制完成之后,他们再次清点了一下手头收集的各种资料,包括《圆明园四十景图、乾隆四十景诗词》等清代文献、《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图绘》、《清殿版画汇刊》等古籍影印件、《三山五园旧影》等数百张老照片、《长春园西洋楼铜版画》等外国人的绘图作品等等……最终数字是83册、共计96万字。

电脑?手绘??西洋画法???中国画法????

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了,圆明园原貌也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出来。这期间,出版社专门访问了30余位建筑、历史、美术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大量的一手信息。

当这些海量资料终于具备了勾勒出圆明园原貌的条件时,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那就是绘制方法的选择。

电脑绘制,时间节省,景物的位置和比例相对更精确,但缺乏真实的美感和人文气息。

手工绘制,时间很长,景物的位置和比例肯定不如电脑绘制精准,但有一种无法复制的艺术美感。

大水法、远瀛观(庚子事件后拍摄)。据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三山五园旧影》。

大家最终达成一致——选择手工绘制此图。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要选择什么样的画法呢?是参照画过中国园林题材的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王致诚、波希米亚人艾启蒙和意大利人安德义的西洋画法,还是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加写意画法?

几经讨论、试画、比较,他们决定采用中国传统画法绘制。

《圆明园原貌图》重在“复原”,而不是揉进想像成分的艺术创作。所收集的不少绘图资料中的圆明园景色,均添加了相当多的个人艺术创作成分,比如亭台楼阁的位置、园中水系的走向、花草树木的品种、分布等等,均与文献记述不尽相符。此次《圆明园原貌图》的绘制,就要对古籍文献中有差别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文字记述进行辨析、校正……竭尽所能的呈现给大众一个完整、清晰、真实的圆明园原貌。

于是,史料中的文字、木刻版画中的线条,一点一点地勾勒、构造出了昔日圆明园中的宫殿、湖泊、山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骨架,根据史料调配出的色彩,把园林晕染活了,最终一幅栩栩如生的《圆明园原貌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此为圆明园福海周围的原貌,可以看到当初的建筑规模。据《圆明园原貌图》局部。

这期间,他们先后从几位专业研究圆明园的学者处得知,民国年间曾经有一位金勋老人在废墟的断垣残柱中苦苦摸索,搜寻当年园子盛景的痕迹,绘制过一幅《圆明、长春、万春三园总平面图》,不少资料图的注释上也都不约而同的提到曾经参考过这幅图。可是除了这几位学者,几乎没有人知道金勋老人,这幅图也早已不知所踪。据闻,金勋老人的儿女大多已经过世,他们居住的成府村改造,其他后人早已遍寻不获。难得有这样一位“非著名”的平凡老人也如此专注于圆明园原貌的研究工作,且不论此图到底样式如何,就说这位老人以个人之力做此项工作的决心,这与出版社所作的工作和理念不是正相符合吗?几位编辑不免心生相惜之感。出于让更多读者朋友知晓曾经有这么一位老者的壮举的想法,让这种发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他们在《圆明园原貌图》上标上了“原图绘制金勋”。盼望着金勋老人的后人他日见到此图后能够与出版社联系,以便进一步深入介绍这位并不广为人知的老先生。

当他们为这个项目倾尽心力的时候,却不知这其中潜藏着一座巨大的暗礁,正“准备”将他们的心血和梦想一举撞碎……

晴天霹雳 突发的变故让人始料未及

2005年11月,《圆明园原貌图》绘制完成,因在分析、比照了大量史料和古画素材的基础上绘制,被评论家誉为“如果说有哪幅图能让你站在废墟瓦砾上,眼前仍能浮现出昔日圆明园如梦似幻的美景,那就是这幅图了”。

时光荏苒,适逢此图出版三年之后的2008年11月。一个让所有曾参与此图绘制工作的人颇感意外和尴尬的事情发生了:有八位自称金勋的孙辈、曾孙辈的后人,以“《圆明园原貌图》改动了《圆明园复旧图》中的景点名称,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为由,将学苑出版社以及销售方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其损失共计121万多元”。

这之后,便是让出版社哭笑不得的无穷无尽的记者访问。而记者问的问题恰恰是出版社想知道的,那就是这从未听说也未曾谋面的《圆明园复旧图》在哪儿?据金勋孙辈、曾孙辈后人的代理人讲,原来这幅图并未在任何人手中,而是存于国家图书馆。再细一问,原来此图长3米3,宽2米7,堪称一幅巨图。接着的问题自然而然就来了,这一面墙都展不开的巨图怎么就会和铺开不到一平米的《圆明园原貌图》搭上“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呢?何种超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才能在如此“缩水”的情况下却还不失真?这样大的一幅图,又是怎么才能够在不公开展示的情况下从国家图书馆高清晰的复制下来,然后“修改”成《圆明园原貌图》呢?至于那不知何处而来的121万天价索赔额,则更让人一头雾水了。

也许,是因为金勋老人绘制的《圆明园复旧图》恰巧也采用了中国传统画法?也许,是因为金勋老人当时能够掌握的绘画技艺和他以个人之力搜集资料的条件,很难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更别提用西洋画法了,加上圆明园毕竟是作为“实景”实打实的存在过,园区轮廓、形状、景点名称不是天马行空想像得出来的创作,于是两图不可避免的巧合,让人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联系”和“联想”。

如今,这一事情已经进入了法律程序,其中的纠葛自有公断。不知这《圆明园原貌图》还能否为大众所见?而对于学苑出版社来说,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弘扬工作,则是一刻不能停止的,只要有一颗为中华文化而跳动的“勇敢的心”,无论遇到怎样的干扰和障碍,最终都能解决。

本站热点

热点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