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9 10:21:58
“鲤鱼跃龙门”也称为“鲤鱼跳龙门”或者“鱼龙变化”,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传说。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鲤鱼跃龙门传说的由来。大禹治水时,黄河流经龙门山被阻塞住了,大禹便凿山凿出了一个断门。这个断门很高大,有一里多高,黄河从断门中流过。每年春天时,从江河湖泊中赶来的黄鲤鱼都争着来跳龙门,而每年能够跳过去的也只有七十二条。
当鲤鱼刚跳过龙门的时候,会有云雨出现在它的身边,天火追随着鲤鱼,烧掉它的尾巴,之后这条鲤鱼就会化作龙,在空中飞腾。
《三秦记》和《水经注》中也描绘了鲤鱼跳龙门的场景。每年三月聚集在龙门下的鲤鱼非常多,跳龙门成功的变成龙,不成功的则会在额面上留下一道伤疤,书中称为“点额面”。
李白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大大小小江河湖泊中的鲤鱼纷纷赶来聚集于龙门下,这种场景和古代中国学子们科举赶考十分相似。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汇聚在一处,他们跃跃欲试,希望通过考试,取得功名,一举飞黄腾达,实现抱负。而难上加难的科举好比险象环生的龙门,旧时考场入口的门楣上也常常题写着“龙门”的字样。所以后人多用“鲤鱼跃龙门”来比喻科举考试,也用鱼龙变化的图案表达科举夺魁的美好愿望。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山西河津城西北的黄河峡谷中的“龙门”。这是鲤鱼跃龙门这个传说发生的地方。此处两岸峭壁高耸,看上去就像两扇门。黄河水势汹汹,声震山野。
总结:《汉书•西域传》中则记载了另一种鱼龙变化。鱼龙本来是一种舍利兽,起先它在庭院中嬉戏,随后进入殿前的水池游玩,然后变化为比目鱼,在水池中跳跃玩耍,喷出的水雾能够遮天蔽日,最后化为了一条八丈长的黄龙,从池中腾跃而起,飞向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