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4 03:05:24
宋·石公驹对昆山石的赞美:“玲珑石”是他发现的一片石,长宽仅尺许,峰峦秀整,岩岫险峻。沃以寒泉,疑若浮云之绝涧,断岭之横江。种植芭蕉于其上,数载之后,根本既固,末浸蕃盛。此石使他认识到石的妙处,不仅仅是满足视觉需求,更是心灵的慰藉。他以六君子自喻,虚心厌烦,期待与水石间容于和谐。强调石的粹质虽怯风霜,但保护之难,责人戒求备,德丰则才悭。独与之友,目击心自闲,风流追鲍谢,秀爽不可攀,是君子之石,足以激励贪顽之人。
宋·陆游诗中描述昆山石:“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表达对石的珍爱,比喻石为陈叟之赠,能慰藉孤寂。石之寸根蹙密,形态瘦削,价值千金,陆游对石的赞美溢于言表。盆山苍然在眼前,此石一来,扫去杂念,根蟠叶茂,观者愈觉其好。陆游亦感自身饱经风霜,养气无功,但对石的赞美,可见其内心的宁静与欣赏。
宋·杨备的“昆丘”诗,虽未直接赞美石,但“当时片玉转难求”一句暗含对昆山石的珍视。此石难寻,其价值珍贵,暗示了石的稀有与独特。卞和死后无人识,石腹包藏,不再被人发现,表达了对石的珍稀和遗憾。
宋·范成大《一水竹赞并序》中对昆山石的描述,“昆山石奇巧雕锼,县人采置水中,种花草其上,谓之水窠”,虽未直接赞美石,但提到了将石置于水中,种花草其上,形成水窠的独特方式,体现了石的用途和观赏价值。强调了石与水的结合,以及石与竹的自然和谐,表现出对昆山石的重视与赞美。
宋·曾几《乞昆山石》表达了对昆山石的渴望与赞美,诗中强调石之价值,以及对昆山石的珍视之情。拙诗奉乞,表达了对石的尊重与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奇石的追求。
元·张雨对昆山石的赞美,“昆丘尺璧惊人眼”,石如尺璧般珍贵,令人惊叹。隐若途环蜕仙骨,重于沉水辟寒香,石之形态和香气令人印象深刻。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石的自然与文人的艺术相得益彰。与作先生怪石供,袖中东海若为藏,赞美了石的独特与收藏价值。
元·张雨的“云根石”诗,以“隐隐珠光出蚌胎”形容石之珠光宝气,白云长护夜明台,表达了石的神秘与珍贵。直将瑞气穿龙洞,不比游尘汗马嵬,石之气韵与自然界的神奇相呼应。岩下松株同不朽,月中鹤驾会频来,石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赋予了它超凡脱俗的气质。君看狠石英雄坐,寂莫于今卧草莱,石如英雄般独立,又似英雄般沉寂,蕴含着深沉的哲学意味。
元·郑天佑对昆山石的赞美,“昆冈曾韫玉,此石尚含辉”,石中蕴含玉的光彩,显示了石的珍贵与美丽。龙伯珠玑服,仙灵薜荔衣,石如同仙灵的服饰,充满了神秘与幻想。一泓天影动,九节润苗肥,石的影动与九节的肥美,展现了石的动态与生命力。阅世忘吾老,苍寒意未迟,石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象征着时间与永恒的主题。
元·顾瑛对昆山石的赞美,通过描绘马鞍山的美丽景色,展现了石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马鞍之山幽且佳,回岩叠巘多僧家,山中景色幽静迷人。石头崭岩踞猛虎,藤蔓荤确缠长蛇,石与山中动植物共生,展现了自然界的丰富与和谐。文笔峰千尺,玉泉井一泓,石与山水的结合,赋予了自然景观以深度与层次。
明·王稚登《失题》诗中,表达了对昆山石的热爱与追寻。粉蝶藏青巘,相携胜侣行,诗中以蝴蝶藏匿山中,比喻对石的寻找如同寻找伴侣。雷焚寺里塔,潮打石边城,展示了石与自然的互动与变化。地想金曾布,山将玉得名,表达了对石的尊贵与珍稀。故乡无百里,已有白云生,表达了对石的向往与追求,以及石带来的精神寄托。
明·吴宽的《玉峰》诗中,以“昆冈玉石未俱焚”开篇,表达了对石的赞美与保护。古树危藤带白云,山中景色如画。小洞烟霞藏术客,下方萧鼓赛山君,石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赋予了山林以神秘与魅力。千家居屋黄茅盖,百里行人白路分,展现了石与山民生活的和谐。
明·吴祺的《马鞍山》诗中,以“卓哉奇绝峰”开篇,赞美了马鞍山的独特与壮丽。崇岗仍坦迤,绝巘自峥嵘,山势险峻而壮美。梵宇林端出,浮图云外擎,石与山中建筑的结合,展现了自然与人类文化的和谐。
清·归庄对昆山石的赞美,诗中表达了对石的珍视与赞美。“昔之昆山出良璧,今之昆山产奇石。”石与璧同出,象征着石的珍贵与价值。灵气旁流到物产,石状离奇色明洁,表达了石的独特与美丽。奇石由来为世重,米颠下拜东坡供,石与文人雅士的结合,展现了石的艺术价值。今日东南膏髓竭,犹幸此石不入贡,表达了对石的珍爱与保护。
清·归庄的《马鞍山三十韵》诗中,对马鞍山的赞美详尽而丰富,描述了山的雄伟与壮丽,以及山中景色的多姿多彩。从山势的陡峭拔地而起,到山中寺庙、浮图的耸立,再到湖荡、原田的景色,诗中展现了山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文笔峰千尺,玉泉井一泓,石与山水的结合,赋予了自然景观以深度与层次。诗中还提到了历史人物与文化遗迹,展现了山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清·陈竺生《登马鞍山》诗中,通过登山的体验,表达了对山的赞美与敬畏。玉山迥绝俗,中润含粹温,表达了山的高洁与温润。秋风扫晴翠,凌空造起伏,展示了山的壮丽与动态。取径陡层巅,深丛绿几团,描绘了山中的幽静与生机。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叹,以及对山的敬畏之情。
康熙时期《昆山县志》对昆石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对昆石的认识与重视。山中产奇石,凿之复生,镵而濯之,莹洁如玉。石的质地如玉,被称作“昆山石”。石多生山腹,旁山之人称山精,深入险径以取之。随着石的开采,山中的石资源逐渐减少,对石的保护与利用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议题。同时,昆石的发现与利用,也促进了当地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扩展资料
昆山石产于昆山市玉峰山,即马鞍山中。马鞍山所产之石与众不同,举世独夺,所以称为巧石,又名玲珑石。昆山石开采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来被视为艺术欣赏品。 昆山石天然多窍,色泽白如雪、黄似玉,晶莹剔透,形状无一相同。故喜爱者都视为珍奇,竞相重价购买,如偶然得一精品,更是深藏不肯轻易出示。他方人亦争相求购以供清玩。宋代以来屡有玉石爱好者邮书乞取昆山石的记载。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一书中写道:“昆山石……以白色者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