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8 17:52:54
泸州的油纸伞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与著名的泸州老窖有着相似的起源。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鼎盛时期,尤其是40年代晚期至50年代初期,珠子街作为泸州的“油纸伞一条街”闻名遐迩。当时,泸州境内有超过100家大小油纸伞厂,聚集了上万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蓝田、泰安、沙湾、分水、弥陀和小市等地,每年能生产2000万把纸伞,其中“大红伞”是主打产品。
然而,自70年代以后,随着钢架伞和布伞的普及,油纸伞逐渐被实用的钢架伞取代,从事油纸伞生产的工人纷纷转行。进入90年代,油纸伞的生产规模大幅缩小,仅有少数人还在坚持。然而,本世纪初,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新古典主义的兴起,人们对油纸伞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使得泸州油纸伞开始复苏。2008年,江阳区政府将“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如今泸州的油纸伞行业逐渐复兴。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加入到这个行业,推动了泸州油纸伞的创新与发展。除了传统的“大红伞”,泸州古典油纸伞结合了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引入彩色印刷技术,提升了伞面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从而将泸州油纸伞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扩展资料
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带,雨水充足,竹木资源丰富,具有400多年的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2008年江阳区政府把“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中央电视台曾专题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