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4 11:31:12
射洪县的历史沿革始于南北朝西魏时期。当时,射江县成立,到了北周时期(557年),改名为射洪县,因此有“西魏置县,北周正名”的说法。射洪县的名字源于射江(今称梓江,又名梓潼江),因“江”与“洪”同音,古人将“射江”误为“射洪”,北周时期遵循这种说法,遂改名为射洪。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射洪县得名是因县境内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此命名为射洪。射洪县的历史悠久,境内建立县级政权已有1500年。
在秦汉时期,射洪县境曾属于广汉县和郪县。西汉末年,王莽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改广汉县为广信县,射洪县境分属广信和郪县。东汉时期,广汉县和郪县的分界线是以涪江和梓潼江为界。三国蜀汉时期,射洪县境仍属于广汉县和郪县。西晋时期,废东广汉郡,复置广汉郡,射洪县境依然属于广汉郡的广汉县和郪县。东晋时期,射洪县隶属于遂宁郡的广汉县和郪县。萧梁时期,郪县并入北伍城县,新城郡仅领辖北伍城县。南齐时期,射洪县被分为广汉县和通泉县。西魏时期,射江县成立,隶属昌城郡。北周时期(557年),射江县改名为射洪县。
隋朝时期,射洪县隶属新州(后改名为梓州),射洪和通泉两县属梓州。唐朝时期,射洪和通泉两县隶属梓州梓潼郡。宋朝时期,射洪和通泉两县隶属潼川府,直到清末。清初,射洪县属潼川直隶州,雍正年间升为潼川府。民国时期,射洪县隶属四川省潼川府,民国年间多次调整所属地区。建国后,射洪县于1950年1月置县,隶属川北区行署遂宁分区,1952年9月划归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10月划归绵阳专区。1968年9月,绵阳专区改为绵阳地区,射洪县仍隶属。
20世纪初,射洪县曾经历多次治城之争。1913年,有识之士提出变换治城的主张,但因反对声音强烈而未能实现。1931年,县中士绅再次提出移县之议,并得到了广泛响应。在1943年,主张移县的县参议员提交提案,并请张友渔执写《移县解说》,强调治城应居于中央、扼水陆要冲、为经济金融之重心和有广阔发展空间。提案最终获县“参议会议”通过,决定由县府转报专署、省府和内政部审批。然而,反对移县的声音也异常激烈,出现了各种宣传品和暗杀图谋。后来,省府明令批示,认为射洪迁治非短时间所能办理,应以缓议。1945年,一河大水导致太和镇城墙行船成真,移县之声从此哑然。建国后,射洪县治于1950年1月由金华镇迁至太和镇。
扩展资料
四川省射洪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位于成渝经济区腹心,属于全省“一极一轴一区块”规划中的成都都市圈增长极。射洪是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故乡,中国名酒沱牌曲酒、舍得酒的产地,素有“山水唐城,子昂故里”、“山水唐城,诗酒之乡”美誉。是全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县和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