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3 00:00:21
从日本和中国的相关记载可以推测,圣德太子是为了引进中国的学问艺术以及将留学生及留学僧派到中国而派遣的使者。
但在两国的记录中,都没有出现圣德太子的名字。据久米邦武博士讲,阿每多利思比孤是对男人的称呼。因此,起初圣德太子以个人名义派使者,接着推古天皇正式派使者。
因此,推古天皇八年遣使一事或许在日本国史上给遗漏了。这样看来,与由于失误而导致推古天皇十五年的事实重复记录这一说法相比,这样更符合逻辑。
总之在此之后,通过派遣使者,此前通过朝鲜半岛间接输入的中国文化开始直接输入日本。那个时代的中日之间的航线恐怕是从筑紫经任那到百济,再从百济沿着海岸线到山东角。古代中日之间的交通路线有南线和北线两条。
南线为从九州西航到扬子江口。北线沿朝鲜半岛北航,横穿渤海湾口在山东半岛登陆。《续日本纪》将南线称作南路,将北线写作北路。推古天皇时期的海路应该是选择了北线。
中国海的信风四月到九月北上,十月到来年三月南下。如果利用这一信风的话,中日之间的交流就比较容易。知道这一点是后世的事情。起初人们不知道这一点,沿用了朝鲜民众到中国的海路。在被忘却的遥远的年代,肯定有一条横穿黄海从中国中部直接到日本的航线。
但当时的人们已经忘了历史上的这条航线。比起南线,人们选择了北线。这样理解更妥当。而今,隋朝使者裴世清经由都斯马、一支到达竹斯,从日本的秦王国经十几个国家到达海岸。海岸大概是指难波。这一往路不久就是归路,因此可以看作是中日之间的交通路线。
当时,在史前时期移居日本列岛的原阿伊努族或民族融合或灭亡或逃亡,在西南部已经不见了踪影,以东北部为他们的根据地,过着本来的狩猎生活。他们主要占据本州脊梁山脉的东倾斜面。然而,继阿伊努族之后首次移居东北部的通古斯族南下和第二次移居的同族形成了一个混合社会群。
其中很多是占据了本来的居住地,继续过着捕鱼和狩猎的经济生活。他们的根据地主要是脊梁山脉的西倾斜面。就原来的阿伊努族而言,自从他们的祖先移居这里以来,由于没有后继者,完全陷于孤立的状态。但第一次移居的通古斯族有隔年一点一点移居来的后继者。
虽然经过了久远的历史年代,这些后继者断断续续通过这条航线渡过日本海,来到这里。钦明天皇五年十二月,肃慎人乘船来到佐渡的御名部的岸边。他们在春夏期间捕鱼为食。岛民将他们称作"鬼",不敢接近这群人。
不久,这群人开始掠夺,又移居濑河浦,因为口渴要喝濑河浦里的水,死了大半。骨头堆积在岩角。《日本书纪》记载称民间将此称作"肃慎隈"。从这一记载可以推测通古斯族的一群人在捕鱼季节乘船来到佐渡,苦于粮食缺乏而开始掠夺。日本海的海流很容易将他们送到佐渡。
这样的移居自古以来不断进行。但长期的地理上的隔离产生了语言上的分歧,导致风俗各异。因此,佐渡的居民无法辨别他们是同一种族的人群。与之类似的漂流或者移居经常有,但因为居民心生畏惧不敢接近他们,而他们和国造、郡司也不太打交道,因而历史上没有记载。但在日本海岸的洞穴里经常发现人骨。
这些洞穴大概是肃慎人埋葬死亡者的遗址。越中冰见的洞穴、北海道手宫的洞穴,就其性质而言都属于这类遗址。原来的日本人或与其他民族混血或者保持着较纯的血统,但自移居以来,经过沧桑岁月,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日本人。
由于混血、环境及其他原因,新来的通古斯人和原来的阿伊努人在体质和文化上发生变化。他们逐渐接近现在的阿伊努人。在日本人眼中,他们是类似于鬼的异族人,像怪物似的野蛮人。以前的历史学家一说起虾夷就认为他们是阿伊努人。但严格地查阅一下古代的记录就可以发现,阿伊努人中当然也包括与世隔绝的吉列克族,以及通古斯族中的沃洛克族。
针对这些东北部的异族,大和政府的方针是威压、怀柔两种政策并用,想逐渐同化他们。以武力征讨他们的事情出现在日本武尊的东夷征讨故事中,在日本国史中也有记录。以利益和名誉来怀柔他们这一点可以通过授予酋长"恩荷"爵位这件事情得到证明。
起初他们激烈反抗,但逐渐失去势力,开始归顺。这种案例增多后,大和政府就主要采取怀柔政策了。即便只看一下钦明天皇元年虾夷和隼人内附归顺大和朝廷这个记载就可以推测政府对异族人的政策大体就是如此。隼人是从南方来的移民,住在以萨摩、大隅地区为中心的先岛群岛,和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人的祖先是同一人种,但他们的文化与日本原住民有相当大的不同。
长期以来,两个人种间战争频仍。即便史前时期结束,有史时期开始,他们仍然不能和日本人和谐相处,被作为劣等的异族人对待。其中部分人武力逐渐衰落,最终归顺大和,成为所谓的"熟蕃",被迁至畿内地区,从事一种特定的职业。
毋庸赘言,他们居住的中心是萨摩和大隅。萨摩的隼人从属于阿多的酋长。大隅的隼人从属于大隅的酋长。他们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在那个时期,朝廷对他们实施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方针政策。这是整个飞鸟时代直至宁乐时代甚至到平安时代都实施的政策。
长久以来,政府千方百计努力同化这一异族,为统治他们可谓绞尽脑汁。以下传说可以证明:景行天皇征讨萨摩大隅二国,封其酋长为国造,并赐"日佐"这个姓给这些酋长,而仁德天皇时期封他们为"直"。在归顺、被同化之前,隼人最活跃的时代是飞鸟时代。
那时他们还在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因为持续收集了同一时期以来的隼人语的字典散佚,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其中的详情。但找出残存在古书中的两三个例子并非不可能。据古书记载,大隅隼人酋长的姓是"日佐",在《姓氏录》中写作"译氏",与日本国语中"通译"的含义一致。将这个词与马来语比较,可以发现它与具有"通译"含义的bahasa是一致的。
此外,据记载,隼人将海中的沙洲称作"必至里"。很明显,这与具有"砂"的含义的马来语的pasir是一致的。仅从这两个词就可以看出,隼人和日本人语言不同,不易被同化。同时,他们屡屡发动叛乱。看到这些,我们可以推测政府对隼人的威压年年增强。尽管大多数隼人归顺了,但一部分顽固分子依然采取对抗态度。
代表佛教文化浸润日本时期的伟人是圣德太子。圣德太子的一生大多数时间充满传奇色彩,结果连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异,将他作为崇敬的对象、憧憬的焦点。如果没有他的指导,飞鸟时代或许不会得到那样的发展,日本历史或许也不会以此为转折点。圣德太子是用明天皇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后是钦明天皇的皇女穴太部间人皇女。父母的关系是异母兄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