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2 16:11:23
在探索朋友圈的真谛时,人们常常会问:在通讯录里拥有数百名“好友”,他们能成为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亲密伙伴吗?答案常常让我们大吃一惊。根据罗宾·邓巴教授的研究,我们实际上拥有真正交心的挚友人数仅有5个左右,且若半年不联系,这段友谊可能会逐渐淡化。
邓巴教授,一位牛津大学认知与演化人类学中心的权威人物,通过研究哺乳动物及社交网络数据,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生物学原理。随着社交网络如脸书的兴起,人们被描绘出一个拥有数千好友的美好世界。然而,事实却是,平均而言,脸书上的好友数量在150人左右,大多数人维持在120至130人之间。即便人数众多,日常互动频繁的好友往往仅限于少数几个。
邓巴的理论,即“邓巴数”(Dunbar's number),指出了人类大脑处理社交关系的极限。这个数字来源于大脑新皮层的占比,而人类的社交圈大小正是150人。这一数字不仅在脸书上得以验证,也体现在家庭成员的社交圈,如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家Russell Hill统计的圣诞卡片寄送对象总和为154人。这表明,大脑硬件条件决定了社交圈的大小,超过了150人的界限,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将显著下降。
邓巴数背后的科学原理在于大脑眶额皮质的作用。这一区域影响着社会交往能力,是人际交往、猜测他人想法的基础。当现代人类出现后,这一社交极限可能随之形成。尽管有人认为可以通过学习和后天训练增强社交能力,但邓巴指出,在25岁前,眶额皮质的发育已经成熟,社交圈的大小很难改变。然而,友情需要时间的沉淀,若不加以维护,即使是亲密关系也可能变得脆弱。
邓巴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友谊的脆弱性,指出两个好朋友之间,若超过6个月不交往,友谊可能会逐渐淡化。在一段关系中,双方对彼此投入的时间决定了亲密程度。人类和灵长类动物通过“撸毛”等行为增进关系,而人类的皮肤感受器对于抚摸特别敏感,这也成为一种社交互动的媒介。尽管在大圈子中维护关系需要更多的精力,但通过电话、活动等互动,仍能有效维持友谊。然而,性别差异在友谊的维持上也有所体现:闺蜜之间的通话平均为1小时,而好哥们儿之间的通话则更为短暂,通常通过共同活动来增强联系。
最后,邓巴的研究提醒我们,尽管拥有众多“好友”,但真正能分享真心话、给予我们支持的挚友可能屈指可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维护这些珍贵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求助于少数几个亲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