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4 14:58:57
焊缝探伤的分类主要包括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渗透探伤等方法。
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渗透探伤等无损检测方法,可以直观地发现工件内部的缺陷,并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超声波探伤在焊接质量检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探测面的修整:清除焊接表面的飞溅物、氧化皮、凹坑和锈蚀等,确保探伤面的光洁度不低于▽4。焊缝两侧的探伤面修整宽度应大于等于2KT+50mm(K为探头K值,T为工件厚度)。通常选择K值为2.5的探头。例如,若待测工件母材厚度为10mm,则应在焊缝两侧各修磨100mm。
2. 耦合剂的选择:选择粘度适中、流动性好、附着力强且对工件表面无腐蚀、易清洗的耦合剂。例如,选用浆糊作为耦合剂。
3. 探测方向:针对母材厚度较薄的情况,采用单面双侧探测方法。
4. 调节仪器扫描速度:对于板厚小于20mm的工件,使用水平定位法来调节仪器的扫描速度。
5. 探伤操作:在探伤过程中,采用粗探伤和精探伤相结合。粗探伤用于了解缺陷的存在与否和分布情况,精探伤则用于缺陷的定量定位。使用多种扫查方式,如锯齿形扫查、左右扫查、前后缓扫查、转角扫查和环绕扫查等,以便发现不同类型的缺陷并判断其性质。
6. 记录探测结果:对探测到的内部缺陷进行评定分析。焊接接头内部缺陷的分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1345-89《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的规定,以判断焊接是否合格。如发现超标缺陷,需向车间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整改后进行复验,直至合格。
焊缝中常见的缺陷有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和裂纹等。目前,尚无成熟方法准确评判缺陷性质,通常根据荧光屏上缺陷波的形状和反射波高度的变化,结合缺陷位置和焊接工艺进行综合判断。
针对内部缺陷的性质判断、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1. 气孔:单个气孔回波高度低,波形为单缝,较稳定。密集气孔会出现一簇反射波,波高随气孔大小而不同。预防措施包括使用规定的焊接材料、清理坡口及其两侧、选择合适的焊接参数等。
2. 夹渣:点状夹渣回波信号与点状气孔相似,条状夹渣回波信号呈锯齿状,波幅不高。预防措施包括正确选择焊接电流、清理坡口、合理选择运条角度等。
3. 未焊透:反射率高,波幅也较高,探头平移时波形较稳定。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选择坡口型式、装配间隙和采用正确的焊接工艺等。
4. 未熔合:探头平移时波形较稳定,两侧探测时反射波幅不同。预防措施包括正确选择坡口和电流、清理坡口、正确操作等。
5. 裂纹:回波高度较大,波幅宽,会出现多峰。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选择焊接工艺、坡口清理干净、避免焊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