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9 14:30:35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泥塑活动可以让幼儿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按照自己的意愿,动手捏造出自己喜爱的事物。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和解决教育实践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关于幼儿园泥塑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引导教师在深入学习、领会泥塑活动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探究泥塑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
一、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泥塑的主要特点。
1.小班阶段(3—4岁)
小班幼儿在塑造技能上处于原始性体验、感知泥土阶段。由于这个年龄的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育不够成熟,认识能力也很有限,他们在塑造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无目的地玩儿泥,在任意拍打、摆弄的过程中。偶尔发现自己塑造的形象与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相像,于是给予命名。比如:有的幼儿会说:“我捏了一个饼干”。也有的幼儿看着自己捏的泥说:“我这个是蛋糕”。还有的幼儿整个活动中始终在揉泥、分泥、再揉泥,或用力摔泥。在幼儿快乐的玩耍中,他们感受到能使泥不断地变化:揉圆、拉长、压扁,还可将泥条卷起来等等。幼儿在这种单纯的玩耍活动中,喜欢上泥塑活动。
经过更多的摆弄、操作后,在小班的后期,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的尝试。他们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称他要做个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塑造。他们依据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实物和游戏中玩耍的小玩具,产生了塑造的兴趣,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简单的物体形象。但塑造的却是“蝌蚪人”式的浮雕作品,因为他们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如幼儿塑造的“小朋友”只有头和身体,“小兔子”只有头和一对长长的耳朵。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边玩边做,就能初步锻炼幼儿的思维,发展手的小肌肉灵活性和协调性。
2.中班阶段(4—5岁)
中班幼儿在小班塑造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具有了立体造型的意识。正如日本幼儿心理学家崛崛内所说,“(在黏土造型方面)4岁左右的幼儿就有了较好的有意造型的倾向”。中班初期,幼儿还不了解立体的东西。他们还是以图画式的半立体形式去表现事物,可以说是浮雕式作品。如,儿童塑造的小飞机、小动物、蝌蚪人等,虽然已经具有了较完整的结构。但还是用棒状组成的平面图。他们表现的是两度空间式样,也就是说虽然用棒状结合并有连接了,但是还不能立起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观察实物、玩具,能意识到要让自己塑造的人或动物站立起来,就必须在腿部多加泥,慢慢地尝试着将塑造的人物和动物的下部塑造得较粗大,逐渐体会到到上轻下重的道理,让作品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