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8 10:01:20
釉陶是一种独特的陶瓷工艺,以高岭土(含铁约2%)为原料,其胎质坚固,表面覆盖有灰色透明的青釉。这种釉陶在1200℃的高温下烧制,具有不吸水的特性,早在商代遗址中就有发现,因其质地接近瓷器,也被称作“原始瓷器”。
另一种胎质采用普通陶土的釉陶,胎体多呈红色,常施以赭黄、深绿、翠绿等颜色的铅釉,以700至800℃的较低火候烧成。这种釉陶在西汉晚期开始出现,东汉时期十分流行,主要用于随葬品,如各种明器。
低温釉陶的烧制更为简单,只需700至900摄氏度即可。釉料不仅保护器胎,还能起到装饰作用。古代西亚、埃及和欧洲地区也有使用铅釉或锡釉的陶器,欧洲的一些锡釉陶器甚至有彩绘装饰。
汉代时,釉陶工艺发展出铅釉陶,通过加入铅作为助熔剂,釉料的熔点降低,使得釉面亮度增加,颜色丰富。尤其是绿色釉,如翡翠般光彩照人。墓葬中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会出现银白色光泽,其实是釉面受潮后形成的沉积物反射光线的结果,而非真正的银釉。
中国釉陶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中期,战国时期的铅釉陶器流传至国外。西汉时期,釉陶以粘土为胎,以铅化合物为助熔剂,铜和铁为主要着色剂,烧制温度在700至800℃。东汉时期,釉陶尤其发达,主要作为随葬品,器形多样,包括壶、樽、罐等。北朝时期,釉陶陶俑占比较大,而唐代的唐三彩则以多彩釉彩和各种人物、动物形象著名。辽代和宋代也有所发展,各有特色,如辽三彩的印花装饰和宋三彩的实用器与新釉色的运用。元代和明代则出现了新的釉色和工艺,如法华釉陶和景德镇的瓷胎仿制品,图案丰富多样。
扩展资料
釉陶是表面施釉的陶器。挂釉可保护器胎,且起装饰作用。古代的西亚、埃及、欧洲有铅釉或锡釉陶器,欧洲有的锡釉陶器上还有彩绘。据中国国内的考古资料,最早的釉陶是西汉时期的铅釉陶器;流传到国外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铅釉陶器。开始时只施绿、褐黄等单色釉,到王莽时期出现同时施黄、绿、酱红、褐色的复色釉。东汉是釉陶最发达的时期,釉陶器的种类有壶、樽、罐、洗、博山炉、瓶等,还有坞壁建筑模型和俑人、猴、鸭、狗、鸡等陶塑;此外,新出现了黑色釉。